中國之聲《全國新聞聯播》報道,南京大學自主招生面試今天開考。包括“馬航MH370事件”在內的社會熱點都成為考題,而考生們普遍表示今年考題不“另類”,有話可說。(4月6日中國廣播網)
  即使是“考神”加“學霸”,也無不畏懼於參禪般的試卷。“考試猛如虎”,此“猛”之說,多數並非因試題難度讓學生無法接受,恰在試題之“奇”讓學生無從下手,這“奇”於文科試題上尤其有著無上限的“施展空間”。不管這些試題是否曾讓出捲老師在“靈感閃現”的一瞬間欣然自得,至少讓措手不及的學生走出考場後淚眼婆娑,想滿腹詩書,全無了用武之地,不免戚戚然。因此,筆者認為,試題出新改革,還是少些“另類”多些“開放”,至少讓莘莘學子們都“有話可說”。
  高考也好,各大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試也罷,試題內容形式的出新改革,都是應時之變,大勢所趨,值得期待。筆試、面試都是舉十年臺下之功力,於一朝臺上表現,要想使短暫的考試發揮選拔人才的作用,一方面是要註重考試內容的選擇,另一方面則要研究這些內容該以怎樣的形式呈現,怎樣的方式才能更好地被學生接受,讓學生更加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所思所學。
  “有話可說”的試題,首先能夠與學生產生一定的交集。不是追求考題的新,奇;而是追求試卷的親、近。所謂的親,就是學生親身體驗、親身經歷;所謂的近,就是和學生心理上、生活上、地域上等方面的接近;以南京大學的這次試題為例:從“對‘習慣對於人的命運影響很大’的看法”入手,不管考生的見解深刻獨到還是陳舊老套,至少在“習慣”面前人人都能說出自己的思考和感受……而相比之下,去年的題目:”動物行為學當中‘蝸牛自殺’的原因“則讓人“無力拍案”,先不說一些考生根本無話可說,就是有話可說的學生,試問:他們的回答真的是“言由心生”,還是將自己腦海中背誦的似懂非懂的內容搬到紙面,然後期待著老師給點“無功有勞”的分數?
  “有話可說”的試題,同樣也應該體現出與現實的接近性。對於理科學生來說,學習理論知識的目的最終是指導實踐;而文科知識,如果脫離了實際,就更是緣木求魚。如果連自己腳下的這片土地發生了什麼事情都全然無知,連牽動全球的事實進展也不聞不問、無動於衷,將亞歷山大大帝什麼時候攻打了印度、羅馬帝國滅亡的原因熟稔於心又有意義幾何?縱觀這次的考題,雖然有考生反應“馬航MH370事件”當中,在這麼大的印度洋里去搜尋那麼小的飛機殘骸,如何解釋大和小的相對概念?”的題目難度有點大,但它至少是對學生的提醒:在讀聖賢書的時候,也適當地關註下書齋外的世界。
  為了考試而學習未免太過功利,但只要考試的指揮棒高舉,學校、學生和家長就不能不調整步伐向其看齊。如果試卷考察的是書本上的既定知識,那麼得到鍛煉的必將是學生的記憶能力;如果試卷考察的是學生想問題的思維,那麼大量閱讀就會被提上日程;如果我們關心的是學生將知識轉化為現實應用的能力,那麼實踐操作的時間必然就會增多。考試的形式,從短處說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方式,從長遠說,則影響著學生終生的發展和興趣。歸根結底,要想進行學習方式的改革,必須從考試改革這一源頭入手。
  在考試前成為激勵學生讀書、思考的動力;在考試中為學生提供展示真才實學的平臺、讓真正付出的學生能夠脫穎而出,這些才是試題應該發揮的作用。將學生“考倒”的考試,不能顯示出創新和改革,卻恰恰體現出了試題的僵硬和冰冷。當試卷讓學生“啞口無言”的時候,考試就失去了其應有之意,而成為考生揮之不去的夢魘和心靈的負擔。
  文/田佳瑋  (原標題:試題出新:少些“另類“多些”開放“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y29hyhy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